国家医保局成立,控费4大抓手凸显。支付改革全面推进,药企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这是基于当前的趋势和国家需求,做出的判断。
医保控费的根源:个人医疗支出增速,远超GDP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 对比鲜明的数据:2017年,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1451元,增长11.0%;中国GDP总量超82万亿元人民币,全年增速达6.9%。 年度个人医疗支出增速,跑赢了收入、远超GDP。长此以往的结果:居民财富因病清零,医保资金收支失衡,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是国家绝不允许触碰的“高压线”。为什么医保控费的“紧箍咒”这几年越念越紧,这即是答案,而且是坚定的目标。 医保局成立,控费将是首要任务,消灭30%过度医疗 况且,新任国家医疗保障局副局长陈金甫(原人社部医疗保险司司长)曾表示,在所有的医疗消费中,有30%是浪费,属于过度医疗。这也让决策层看到了挤出水分的空间。 已经挂牌成立的“超级医保局”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遏制医疗支出快速增长。医保什么药都支付,中国医药市场产生了世界性的怪胎——抗生素和各种辅助用药滥用,配置终端不合理的用药管理。劣币驱逐良币,对医药产业的发展,带来负向效应。
医保控费的四大抓手 拥有采购权的医保局,会用哪些方法完成控费目标?有资深人士对笔者表示,大体上预判有4个针对性的措施,形成一个组合套餐: 抓手一:带量采购谈判,药企大幅让利 医保局主导药品采购,这就使得医保可以拿全国或区域地方的采购总量去同生产企业直接谈判,以一个较大的采购量去要求厂家大幅让利。 目前,已经铺开的国家药品谈判采购和启动试点的高值耗材谈判采购,就是医保谈判团购的典型模式。而既然全国可以谈判团购,一省、一市、以及一个医联体等等自然也可以。 在这种谈判团购模式之下,医保直接对接生产企业,各层级的经销商则直接出局。 这也会导致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纷纷大洗牌,医保根本不带着经销商玩,生产企业则赢者通吃,拿到订单的市场大幅扩容,没能拿到订单的淘汰出局,生产企业数量大幅缩减。 抓手二:福建式的医保限价联合采购 福建省在率先进行医保管理体制变革之后,针对药品采购启用了新的医保限价联合采购模式。这一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在集中挂网采购中,除了既定的全国最低和历史最低的挂网限价以外,还另有一个医保支付限价。 在集中挂网环节,就给出医保支付最高限价,促使医疗机构最终以低价而非高价采购产品。未来,随着各地医保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渐落地,不排除福建模式也会被参照过去。 抓手三:以医联体为单位的医保总额付费制度 医联体的推广是大势所趋、必然的,不会更改。医联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重整优化,要减少不该有的浪费。 医联体本身就是一种资源的重整优化,要减少不该有的浪费。以医联体为单位的总额付费制度,超出部分医联体成员自行承担,结余也归各成员作为奖励。
这能更大程度避免浪费,更大程度诱使医疗机构和医生减少大处方、滥检查,以及减少使用辅助药和非必须用的医用耗材等产品的,以及诱使各医联体更多进行议价采购,更进一步压低采购价格,和实行更多的集中配送改革。 抓手四:更多的按病种付费和DRGs支付改革 按病种付费和DRGs支付方式等取代按项目付费,是早已明确的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路径。出于医疗控费和医保控费的需要,此项改革应也不会变更,而会越来越深入,更多的病种纳入,实行按病种付费,更多的地区启用DRGS支付方式。 医保的这一改革,也将诱使医院和医生改变用药和诊治习惯,减少过度医疗,偏爱高性价比产品。 医保局将来要买什么 超级医保局既整合了药品采购职能,也整合了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职责,手握大权,也就能更好地决定买什么。 医保更希望的是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花在更具价值的产品和技术上面,比如质量更高、更具性价比的药品和器械上面,创新型产品,国产能够替代进口的产品上面。而不是把钱花在低质、可用可不用的产品上面。这也是民众医疗需求和医保控费的深层次要求,是医药产业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未来,医保通过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的调整,通过报销范围的调整,更倾向于优质、创新产品,是很有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